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我們去吃碗拉麵吧!----談,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1
進入這個領域後,有越來越多想被諮商的親戚朋友問我:「哪邊有厲害的心理師啊?介紹一個給我吧!」



基本上心理諮商和台北滿街都是的拉麵一樣,有豚骨湯頭、魚介湯頭、味噌湯頭,特別一點的還有雞骨湯頭、泰式酸辣湯頭等等。不同的諮商中心、不同的心理師有著不同的感覺。而若要有滿意的諮商過程,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先選對你喜歡什麼口味。拿挑嘴的我自己來說好了,我就喜歡雞骨湯頭偏人本取向的心理師,因為能比較貼近自身的感受、與願意以一個「人」的角度來了解我。

但很多拉麵其實是多種口味折衷,比如說豚骨味噌拉麵、或是魚介系豚骨拉麵。他們可能不只一種取向。事實上,大部分的口味也都是混搭多種不同的配料與風味來形成這道料理。你說誰好誰壞嗎?單一有單一的專精純粹、折衷有折衷的各取所長。後者不特別信奉某個取向,覺得能有所幫助的就會使用。目前大部分心理師還是偏向後者,且大都融入更多人性的互動、與自身真實感覺的揭露。

所以基本上什麼樣的湯頭,就像心理師會選擇什麼樣的取向、營造出什麼樣的感覺、這也緣自於他是什麼樣的「人」。心理諮商過程中,可以有很多的技術、提供很多的資訊、或加入其他你喜歡的東西。可是如果使用的「人」不對,那麼再動聽、或有幫助的話語也聽不進去。這也是我們與另一個人互動過程中最重視的關鍵,如同一碗拉麵的精華。



而麵條呢?麵條就像是諮商過程中,心理師的回應、問句等等。麵條一定是吸足湯汁的精華,所以每一個回應中,你都可以感受到對方是什麼樣的人、與如何看待我們。如果心理師本身溫暖真誠,那麼你也一定能從他的反應中得知。

但問題來了,麵條若只是吸足湯汁是不夠的,它本身是否Q彈有勁、寬細適中、與湯頭的融合度等也都是重點。同樣的,心理師本身光是散發出關懷大愛的氣質想必也是不夠的,他也要能有彈性的根據個案的需求給予回應、探索及引導適切的方向、以及走在共同的諮商目標上。但這些在「心理師個人本身」、與「如何達到目標」的差異性都滿大的,有些人喜歡以某種溫暖的方式回應個案、有些人覺得在特定某個時刻要怎麼回應、有些學派甚至覺得自己要完全空白不回應。

同樣的,這在每位到訪的個案身上差異性也是極大,有些人喜歡心理師多一點的詮釋、有些人習慣被直接點破自己的盲點、有些人想要心理師簡短真誠的回應就好;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也許這些是從小與父母互動的經驗累積,也許是我們長久不自覺養成的習慣,也許這就是自己要處理的議題。但這些對我們一個求助者來說都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你很痛苦、很焦慮、很擔心的時候,能不能找到一個讓你信任、有好感的人,在安全舒適的氛圍下,陪你一同動腦討論,並共同朝向理想的目標邁進。

2
除了湯頭和麵條本身外,舉凡叉燒、筍乾、醣心蛋等配料也很重要,我有時就會為了某家的厚切叉燒而多次光顧。配料是為整碗拉麵增添風味,或是搭配著吃才有更多口感層次;心理諮商中同樣會有這些「配料」,也就是過程中的「技術」、或說是「實驗」,它可能不是主體,但透過這些活動的幫助,也許能加以催化諮商歷程。

我這邊所說的技術不是「嗯嗯」這種原本人性的回應,後來被抽取出來機械化教導的東西。我說的是例如「空椅法」、「暴露/不反應法」、或是輔以不同媒材、不同觀點的切入方式等等。這些平常不會使用,而是特別在諮商過程中為了某種目的,嘗試性的活動。這可以幫助原本只是個案和心理師說說話的過程增加更多材料與活力。這是種諮商過程中,心理師創意能力的使用,代表著有能力從不同角度與方式觀看原本可能了無生氣、或絕望困苦的事件,並增添看見新希望的可能性;而以身為一位個案的角度,我也會覺得這個諮商過程不太一樣,至少有別於自己在心中想事情時的狀態,而既然不一樣,它就有突破瓶頸的可能性。這種想法即帶來希望。



但其實未必每碗拉麵都有加入這些配料,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想吃這些配料。所以在預約諮商前,如果曉得自己喜歡/不喜歡以某種方式進行、或是想/不想嘗試某些不一樣的方法,都可以在初步晤談時告知、或是與自己的心理師加以討論

3
「那麼要去哪邊找到這些心理師?要找有名的或高價的比較好嗎?」

我會說,台北拉麵開那麼多,還有從日本各地來的知名店家,但吃過後我還是最喜灣我家巷口邊伯伯煮的89元加滷蛋拉麵。

這如同現在只要上網搜尋,必定能找到一堆心理諮商所或心理師的資訊,高學歷多語言的眼花撩亂,我之前換地方做心理諮商時也有些混亂;他們有知名度、有名聲肯定是在某些學派、某些治療方法為人所稱讚,但適不適合自己則不是明確的答案,在你見到他之前、或是深入談過之前,一切都很難說。通常我的作法是,看看他的照片,相信自己的直覺,這很重要。畢竟一個要和自己相處可能幾十個小時的人,看得順眼很重要吧。和好不好看也許沒什麼關係,而是你看他的照片、他的資料透露給你的感覺,是你能親近的嗎?是你會想和他分享心事的嗎?

我認識的一些心理師,他們沒什麼特別的技巧、沒什麼花俏的言詞,但就是很多人排在等待單中,想要指定那位心理師進行諮商。原因沒別的,除了專業能力足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其他時間的相處一樣和藹可親,一樣讓人想和他們討論自己的心事,而非下班就拒人於千里之外的一號表情。「心理師也需要下班」這句話被專業人士說了無數次,它沒錯,但如果一下班就轉為像是聞到惡臭般的表情,那我相信他也不會適合我。

4
心理諮商沒有那麼特別,它也就是服務業的一種,只不過更加私密、更加貼近自己與對方,它服務你的「心」。而「心」是很柔軟、很脆弱的,所以過程中不讓自己受到傷害就很重要。尤其是會談一開始,也許有些是你不太喜歡、或者想要多一點少一些,這都是可以需要拿出來和心理師公開討論調整的,而心理師也應該要和你討論;心理諮商最可貴之處也是如此,所有事情都可以拿出來檯面上談。當然這需要心理師有很強的涵容性、應變處理及判斷的能力,而這又以經驗累積與個人生命過程的覺察與反思為基礎。



再重申一次,不管心理師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學派、散發出什麼感覺、或使用什麼技術,這些都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每個風格學派都有自己考量與重視的地方。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喜歡那位心理師,並且覺得他對自己是有幫助的,不管是情緒抒發、問題解決、議題討論。當彼此願意親近對方與自我揭露時,關鍵性的轉變才有可能開始。


圖片來源:
1. https://goo.gl/uhFsR3
2. https://goo.gl/2jd2M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